权利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自由 宪政 民主
查看: 604|回复: 1

叔本华的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8 21: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地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也是他全部哲学的基点,如何理解这个基点呢?这还要从康德谈起,
叔本华的哲学之起点是康德,具体地说 是康德对世界的划分,因此可以从康德推导出叔本华的哲学。康德认为世界分为两重:一重是现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见之一切,从“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到“大海啊我的故乡”都是现象,人类可能认而识之的尽在于此, 另一重是物自体,那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只知其存在 而其余的一切皆属不可言说之神秘。甚至不可考问,依照康德的划分,叔本华也将世界分为两重:一重为表象的世界 另一重则是意志的世界,什么是表象的世界呢?很简单 叔本华的表象实际上就是康德的现象,二者是同物而异名。因此叔本华的表象世界也就是康德的现象世界了。然而叔本华对矛另一个世界“意志世界”说法却与康德的物自体大相径庭。在康德看来:那个物自体是十分神秘的,我们不唯不知,连问都不能问。但叔本华则认为那个物自体,自体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意志。而世界就分成这样的两面:一面始终是表象,而另一面则始终是意志。作为表象的世界也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认为:“所谓表象就是我们的感性,知性和理性所察觉的一切,也就是说我们认识事物的手段,不管是感性还是理性,所认识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的表象,这里“我们的”三个字就是说:“这些表象既是我们的,同时也是我们制造的,因此它们的存在当然依赖它们的制造者:我们”那么是我们的一个什么本事,一些什么器官制造了这些表象呢?叔本华说:就是我们的感官,例如我们听到鸟语,闻到花香,这个鸟语和花香就是表象,它的制造者就是我们的耳朵和鼻子,(我认为它的制造者就是我们的大脑),那么如果没有我们的耳朵和鼻子呢?当然我们也就不能听到鸟语 闻到花香了,如果仅是这句话,那么谁都会同意。就像我们同意聋人听不见声音。盲人看不见颜色一样,否则他们就不是聋人盲人了。
。。。。。。。省略举的例。。。。

例如开普勒以为他理解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达尔文以为他理解了物种进化的规律,但实际上他们真正理解的不是行星运转物种进化的规律,而只是他们用来认识的那个理性而已,总之 我们所感受的外在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叔本华认为,这是他哲学的第一条真理。而且是比任何其他真理都要普遍和绝对的真理。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22: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叔本华的思想
林先生


1、问题起源
叔本华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

要了解他的哲学,就要回过头看传统哲学遗留下什么问题。

叔本华很崇拜两个人,一个是康德,一个是柏拉图。

但是他觉得,康德和柏拉图的哲学体系都有问题。

首先,康德哲学最大特点就是物自体和现象界的分立,那么问题就是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既然不可知,何以说他存在呢?

而柏拉图哲学体系最大问题,一来他解释不清楚理念从何而来,二来他也说不清楚,理念怎么派生出万物。

因此,叔本华认为,他的哲学体系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2、充足理由律
我们知道,康德哲学又被称之为先验唯心论,他的总体思路是,把知和在分立开来,然后认为现象界是通过先验直观形式和先验范畴和物自体给予的经验素材一步步形成的。

叔本华把康德的现象,转化为表象,然后认为表象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表象是在一种有规则的联系中互相依赖,这种联系是先验的。

而这种互相依赖,互相联系是如何达成的?是通过充足理由律把各个孤立的表象综合起来,我们才能对此有所认识。

充足理由律分成四个层次,

其一、生成的充足理由律,也就是因果律。他应用于物理表象。这个因果律,表现为一个物理表象的每一个变化,都依照一定的规则被前面现象所造成,而这个物理现象又是前一个现象的必然导出。目的就是确保,我们感知到的因果关系的必然存在。

其二、认知的充足理由律。他应用于抽象表象,也就是概念。而单纯的概念没有任何作用,概念必须形成一个判断。然后判断要应用于世界,此时就需要一个理由。

其三、存在的充足理由律。他应用于数学。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时空的纯粹直观形式。

其四、动机的充足理由律。他应用于意志主体,主体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动机。

而人类一切认知行为,一切感知,或者说表象世界都需要依托于这充足理由律。

那么有没有不依赖于这个充足理由律的呢?

答案是有的。这就是物自体和主体。



3、世界是我的表象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叔本华哲学的第一个命题。

其实这个命题根本就不新鲜,按照他自己说,这个命题早在笛卡尔那里就已经展露,贝克莱是说出他的第一人。

那么这个命题什么意思呢?

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那里,笛卡尔只能证明出“思在”,而“在”不在。也就是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其实是一个空洞。

而笛卡尔又遵从常识,认为外部世界确实存在。于是他拐弯抹角,跑到上帝那里,又把外部世界证明出来,尽管这个证明极其蹩脚。

但是一旦开始,以后的哲学史就收不住了。

莱布尼兹提出无窗单子论,认为世界只是单子的反映,所以所谓之“世界”仅仅是单子感知到的“世界”。而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就已经成为一个疑问。

到了贝克莱那里,贝克莱完全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是靠着上帝勉强保证认知的可靠性。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由于对“在”的疑问,在的不断空洞化,使得“知”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必然性完全得不到保证。

所以,康德才出面,运用他的先验唯心论,勉强试图给知识一个稳定的根基。

而到了叔本华那里,叔本华就提出这句话,世界是我的表象。

也就是,思具备两个性质,作为主体的时候,也就是把他当成一个追索“在”的工具的时候,他具备绝对的实在性,他不受充足理由律的支配。

主体就是,认识一切而又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东西。因而主体就是这个世界的支柱,一贯被所有现象和客体作为前提的条件。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主体,但仅限于它在认识着的时刻,当它作为被认识的客体时则不会这样。人的身体既然已经是客体,从这一点观之,也得称其为表象。
可是,当我们反观自身,反思自我,把思作为一个“在”进行认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不知道自己感知到的“在”是不是客观就是如此的“在”。

因此,叔本华说,当一个人如此看待世界,他会发现,世界的存在完全就是对他这个“表象者”来呈现出的那样。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表象”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意在突出主体对于表象的支配性,但是叔本华却不这么简单认为。而是认为表象是融主客体为一体的,因为主体和客体其实不可分割。

因为例如说,认识一个苹果的行为之中。苹果只是我们感知的表象,这个表象依附于我们的意识才能存在,也就是客体依赖于主体。另一方面,有了苹果的表象,同时就肯定有对苹果的认识,也就是主体依赖于客体。两者是同时发生,不可分割。



4、世界是我的意志
那么世界是不是就是我的表象呢?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呢?

叔本华认为,不是的。

他借由印度宗教的摩耶之幕比喻

这是摩耶 ,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即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象梦一样,象沙粒上闪烁着的阳光一样,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象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
他认为,过往的哲学家都被摩耶之幕所遮蔽,看不到真相。

那么我们知道,我们所见之世界,只是依托于主体形成的表象世界。

那么表象是怎么产生的呢?他背后那个推动力是什么?

揭开这个摩耶之幕以后,背后展露出来什么呢?

叔本华直言,那就是意志。

那么什么是意志呢?所谓意志,就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他的相近词有,欲望、本能等等。

犹如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看到食物,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然后吃掉它。

他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这个意志,是一种求存意志,他的核心目的就是求取生存。

意志推动着表象的出现。意志才是根本的,理性只是意志的派生。

比如说,一个人饿了,他要吃饭,所以抓起东西就吃。随后他才会去研究,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不好吃,什么东西能不能吃。

换言之,能不能吃,好不好吃和如何吃,都是依托于吃这个本能,又是依托于食欲这个本能。

但是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并不限于人类,包括从无机物开始,一直到人类。比如他说,植物的意志,就是不断向上接收更多的阳光。所以江河的奔腾,石头下落,统统都是意志的体现。

并且,意志有逐级增大的倾向,从无机物开始,不断增大,到了人类成为最高等级。

意志已出现于可见性,它的客体化是有无限等级的,有如最微弱的晨曦或薄暮和最强烈的日光之间的无限级别一样,有如最高声音和最微弱的尾声之间的无限级别一样。
而我们的身体,包括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外化。

比如说,人类要活下去,就要繁殖,所以繁殖就产生了生殖器,为了种族的延续,就产生了情爱。因此万事万物,只是意志的外化。

那么,如何外化呢?叔本华引入了理念论。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理念论有两个突出特点,

其一、理念世界是不变永恒的

其二、理念世界是逐级升高,比如最高级是善

由于叔本华是柏拉图和康德的超级粉丝,所以他引入这两位的思想。

他说,首先意志要外化为理念,理念有不同等级,理念是外化的中介。

外化完理念以后,接着通过模仿理念,产生万物。

由此,叔本华构建完了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主要是要解决,

其一、表象世界的来源

其二、自在之物不再是分立在彼岸,永远不可知。



5、直观意志
既然自在之物是意志,那么意志能不能被我们把握到呢?

首先,意志是不可认识的。因为认识是理性,是无法认识到非理性的意志。

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把握。

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方式把握到意志,那就是直观。

什么叫直观呢?比如说,我们抬手,可以感受到一股意志驱动着抬手这个动作。

我们如果能够通过直观的话,把自己完全消融于对象之中,那么他就成为了纯粹的自我,和意志融为一体的自我。

很显然,这个思想,是典型的印度宗教之中的梵我合一论。在这种状态之中,一切都是无二的,没有因果的联系,是一种完全的给予。

于是,叔本华最终诉求于一种神秘的顿悟,直观体验。



6、痛苦的世界
通过他的意志论哲学,叔本华最终走入了悲观主义的思想境地。

为什么呢?

因为意志在人类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欲望。

那么,由于他的唯意志论,就着力突出了欲望这个核心。

我们都知道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
所以满足欲望是无聊的,不满足就痛苦。我们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徘徊的人。

而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所以我们一生都要处于欲望的挣扎之中。

而痛苦随着认识的提高而提高,其中人类最为痛苦,人类之中,天才最为痛苦。

另一方面,意志的实现,是需要蚕食他人的意志作为代价的。

比如说,羊吃草,羊的意志实现,需要毁灭草的生存。因此,万物就处于这种生存竞争之中,通过毁灭他人,来达成自身的存在。

而人类位处于生物链的顶端,所以人类以自己同类相残为特征,人人互斗成为常态。

人生如此黑暗,
危险如此之多;
只要一息尚存,
就这样、这样度过!


7、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那么,我们能不能解决痛苦呢?

叔本华给出了三条道路,

其一、艺术。艺术能够让人忘却欲望和私立,达到心灵的彻悟。当人完全沉浸于艺术之中,进入一种利益无涉的状态,生存意志的躁动暂时停息。

他说,艺术之中,音乐和悲剧最为重要。因为悲剧是一种经历了巨大痛苦,而实现意志的转向。而音乐能够释放意志的压力。

其二、怜悯

我们知道,意志的实现,需要牺牲他人作为代价。所以,要克服意志,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去掠夺,还去奉献,只有把小我转化为大我,出现一种以天下之人为自己之心,才能克服意志。

其三、禁欲

因为意志的实现,很大程度是满足欲望,又进入无法满足,进而继续满足的无限循环之中。所以要克服意志,就要有意识的禁欲。

但是这三条道路,看得出来治标不治本。

有没有治本的方法呢?

有。答案就是发疯、自杀,消灭全人类。

发疯是人类承受了无比的痛苦,于是理性丧失,进而忘却掉意志的状态,所以可以逃避意志。

另两个方法就很好理解了,纯粹的死亡,完全的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意志是为了求存,而死亡是绝对的失存状态。



8、叔本华思想的内核
其实叔本华的思想和尼采的思想,包括后来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有其共同之处。

这就是,意识到现代社会之下,竞争状态成为常态,社会形成了外强中干之举。

在这种社会之中,人性被扭曲,竞争压力不断提高。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这种悲剧性哲学才会出现。

不过尼采选择的是,超越之,但无论怎么超越,他都是对于社会的批判。

而意志,从本质上来说,是促使认识活动得以生发的根源,他确实看到了过往哲学家只顾探讨表象,而忽视了后面的深在原因。

不过,叔本华的哲学,却是现代哲学很稀缺的,叔本华还有心探讨认识的深在原因,可是以后的哲学家,大多就是悬置了这个问题。

而我们从近代哲学的演变也可以发现,“知”探讨的逐步肤浅化,恰恰由于“在”的空洞化。“在”随后不断消逝,到了休谟和康德那里陷入了不可知论。我们竟然连外部世界存在不存在都成为一个问题。尽管与哲学无关的学科那里,这不构成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