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自由 宪政 民主
查看: 249|回复: 2

蛙泳中大腿的打开程度决定了你能否游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3 00: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好蛙泳的关键 收腿的时机与快慢

蛙泳作为四种泳姿技术中最复杂的一种,有很多关键的技术点较难把握,比如今天讲的正确的蛙泳收腿时机与快收腿、慢收腿之间的关系。何时收腿在竞技比赛中是一个可以精确到秒以内的问题,那么究竟何时收腿呢?只要掌握这几点阻力与推进力的理论就能很好的理解。

我们在初学蛙泳时一般情况下教练会教你先做划手动作再做蹬腿动作,我一直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于动作还处于泛化阶段的初学者,过早的进行配合教学可能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同手同脚”。划手和蹬腿两者分开做一是有助于记忆,二是即使脱节也尚处在不抵消推进力的原则下。

什么是同手同脚?为什么说同手同脚会抵消推进力?

同手同脚是指:在你划手的时候开始收腿,在伸手的时候开始蹬腿。蛙泳手臂的推进力主要来源于手臂的内划阶段,但是如果你在内划阶段时开始收腿,那么因为大腿前收所引起的阻力就会抵消你手臂内划动作产生的推进力。尽管对于初学者来说划手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换气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想精进你的蛙泳,收腿的正确时机必须要掌握。


究竟何时开始收腿?

蛙泳的划手动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外划、内划、前伸,其中外划和前伸动作均不产生推进力,当然,外划动作的最后阶段会有轻微的推进力产生,我们暂且不表,我们只需要记住手臂推进力结束的时间点在双手接近并拢、肘关节划到双肩以内时失去,而此时你就需要开始收腿动作,提前收腿就如同上段所述,阻力抵消推进力。


那么我们为了不抵消手臂产生的推进力,只要在手臂推进力结束后开始收腿是不是就可以?就如普及班教练所说的手做完再开始收腿?

虽然划手和蹬腿分开做有利于学习,但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出过,如果追求速度,就一定要避免掉速。虽然晚收腿不会抵消手臂推进力,但是过晚的收腿则会在划手产生推进力与蹬腿产生推进力之间产生过长的时间间隔,这个间隔的时间越长所引起的掉速就越严重。所以收腿的开始时机一定要在手臂内划结束开始前伸时立即进行,简单来讲就是伸手和收腿同时做。


快收腿与慢收腿之争

同样,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出过蛙泳收腿时的速度应该要慢,因为越快的收腿则产生的阻力也就越大,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在比赛中看到运动员的收腿动作一点都不慢呢?

实际上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收腿是一个不产生任何推进力的动作,腿部的推进力全部来源于蹬夹动作,所以尽管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收腿时机,但是手臂和蹬夹动作产生推进力之间总会有一个短暂的间隔,很多运动员选择快收腿就是为了缩短这个间隔避免掉速,尽管快速的收腿会产生一定的阻力,但是这其实是一个取舍问题,在追求速度的第一目标面前,运动员选择了后者,尽管阻力加大增加了更多的体能消耗,但是为了追求速度加快动作频率、增加推进力、尽量减少掉速更重要。


其实收腿的快慢一定要适配你的整体动作速度,可能会很快,但是它是一定要慢于蹬夹动作的,因为收腿越快,你所需要蹬夹产生的推进力就一定要大于所产生的阻力,所以收腿的慢是相对的,如果你把所有的动作都做得很快,但把收腿做得特别慢甚至比蹬腿还慢的话,可能会令你的动作看起来很别扭。


总结

通过以上的讲解可以得出结论,正确的收腿时机就是在你内划产生推进力结束之时立即开始,而收腿的速度不管有多快,都一定要慢于蹬夹动作。只要掌握了以上这两点,蛙泳的正确配合时机对于你而言就算是过关了。
请打赏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0: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蛙泳游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收腿动作不到位

如果说自由泳要游得快,主要是靠不断提升划水、转体、打腿结合度来增加前进动力,那么蛙泳要游得快则主要是通过抱水、前伸、窄蹬、波蛙等动作在减阻上下功夫。蛙泳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收腿动作,良好的收腿动作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正前方的水阻,间接地提高蛙泳速度。

1、收腿动作的幅度把握

蛙泳收腿时先收大腿,后收小腿,收大腿时应注意幅度要尽量小,避免与身体形成夹角,最好与身体保持平直;收小腿时,应注意小腿出于大腿正后方,不能过早的分开,增加对水面积。良好的收腿姿势是:从正前方看,只能看到身体上半身,和部分大腿,膝盖、小腿和脚是完全看不见的。

2、收腿动作的时机把握

当蛙泳抱水时,上半身开始出水并呈倾斜对水姿态,此时,正是蛙泳收腿的时机。当抱水完成后,收腿也应接近完成或是已经完成。当手臂夹肘前伸时,双脚翻掌对外,呈八字;当手臂前伸完成时,双腿用力向后蹬夹水。有的泳者会在手臂即将前伸时,才开始收腿,这样会形成额外的阻力。蛙泳的游进时间包括了“前进”和“暂停”,动作的改进目标应当是尽量拉长“前进”时间,缩短“暂停”时间。

3、收腿技术的不同

蛙泳的技术复杂体现在不同的抱水、划水、前伸动作与蹬夹动作的配合上,形成了平娃、波蛙等各种分支技术。所谓平蛙,指身体起伏较小,背部大部分时间是与水面平行的姿态,因此,抱水高肘较低,主要是夹肘前伸明显,蹬夹腿时分开角度大,用力较大。波蛙技术则提倡高肘抱水效果,身体起伏较大,游进姿态是波浪式的,主要利用水下静态水阻小的原理,身体几乎全部没入水中,水下游进速度快,起身时水花小,蹬夹腿时双腿分开角度小,即窄蹬腿技术,相应地,收腿时,大腿之间距离较平蛙收腿要小一些。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蛙泳技术,都应遵循“手动腿不动,腿动手不动”的原则,尽量拉长身形,减少水阻。对于动作频率较激烈的波蛙技术而言,换气很重要,鼻子在水下持续吐气才能保证上下肢动作的供氧需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0: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蛙泳腿游速跟这几个因素有关?快来看看你的极限在哪里

相信会游蛙泳的小伙伴,都会想提高蛙泳速度,一篇名为《蛙泳踢腿的游泳速度》的论文2012年发表在《人体动力学杂志》上,本文研究了一些影响蛙泳速度的因素。

先说说结论,无氧耐力(15s VJ)、踢腿长度、膝关节在侧平面的运动范围会影响到蛙泳踢腿速度,这可能对游泳技术的形成以及游泳运动员的身体能力产生影响,包括速度和运动轨迹蛙泳腿。

大家知道,根据国际泳联对蛙泳(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Natation业余)的规定,蛙泳周期必须包括按顺序进行的手臂划水和腿踢水。在每一个完整的循环中,手臂的划水和腿的踢水产生相似的推进力。

分析证明,腿踢是蛙泳运动中最大的推进力,它是蛙泳运动周期中的第三个推进力(Mason等人,1989)。此外,Leblanc等人。(2007)观察到,在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中,当以比赛速度游泳50米和100米时,手臂推进阶段达到了较高的前向速度峰值。Maglischo(2003)解释说,游泳运动员用手臂加速身体的时间比用腿加速身体的时间长,但在蛙泳中,踢腿显然是一种主导性的推进力。当向前的速度在划水周期中是最低的时候,踢腿的推进就开始了,而当腿和手臂已经跑得更快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加速身体向前。这发生在最高的蛙泳速度。

一个正确的鞭打踢是有挑战性的执行。困难通常与复杂的髋、膝和踝关节运动序列有关(Kippenhan,1991)。在运动过程中,高度的运动范围、灵活性和高于平均水平的肌肉骨骼力量产生强大的鞭打踢推进力。一个人的腿和脚的结构也可能在成为一个好的蛙泳运动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被其他人描述为“像鸭子一样走路”(Bixler,2005)。这些特征对教练是可见的,可以测量。事实上,在一项由Kippenhan(2002)指出,在一组大学校队和休闲游泳运动员中,技术越熟练的运动员膝关节外旋越大。在Jagomägi和Jürimäe(2005)对125名女性游泳运动员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使用踢板和腿进行的100米蛙泳的游泳速度明显受到臀部、膝盖和脚踝的灵活性的影响。游泳速度与身高、体重及立定跳远有显著相关。Gerard等人。(1986)显示由垂直跳跃结果测得的无氧功率与股外侧肌中II型纤维含量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直接相关性,短距离游泳比长距离游泳效率更高。考虑到这些数据,我们测量了蛙泳的几个人体测量指标和功能特性:身体部位的长度、腿部关节的运动范围和下肢的无氧能力。我们也建立了用于蛙式踢腿游泳成绩评价的运动学指标。我们假设上述指标可能影响基本的游泳技术变量:蛙式踢腿的划水率和划水长度,以及仅使用踢板和腿的游泳速度。

蛙泳踢腿是蛙泳向前推进的重要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测量选定的人体测量变量和游泳运动员身体的功能特性:身体部分的长度;腿部关节的功能活动范围和下肢的无氧能力。选择对蛙式踢腿游泳成绩评估有用的运动学变量进行评估。在本研究中,蛙式踢腿的游泳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无氧耐力(0.46,p<0.05)。此外,膝关节外旋和游泳技术指标对游泳速度和蹬腿长度有影响(均与年龄控制0.35呈偏相关,p<0.08)。蛙式踢腿髋关节位移与身体水平位移的运动学分析与水下滑倒与身体位移呈显著负相关(部分相关:腿长控制-0.43,p<0.05;腿长控制-0.45,p<0.05)。目前对选定的身体特征、身体耐力和运动分析的研究和测量有助于准确确定运动员蛙泳的天赋。

结论

目前对选定的身体特征、身体耐力测试和运动分析的研究和测量,可能有助于准确检测运动员的蛙泳天赋。观察到的无氧耐力(15s VJ)、踢腿长度、膝关节在侧平面的运动范围与蛙泳踢腿速度的相关性,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可能对游泳技术的形成以及游泳运动员的身体能力产生影响,包括速度和运动轨迹蛙泳腿。此外,我们测量的髋关节位移(dH)与水平身体位移(与脚滑(dA)无关)可能有助于评估蛙泳踢腿效率。

最后我把这篇文献和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都放在了下面,如有错漏,请各位指正,谢谢!

References

Marek S, Piotr K, Marcin K, Grzegorz G, Andrzej O, Arkadiusz S, Aleksander T.Swimming Speed of The Breaststroke Kick.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volume,2012; 35/2012, 133-139

Bixler BS. Resistance and propulsion. In Stager JM and Tanner DA. (eds.): Swimming.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Blackwell Science Ltd. Massachusetts. 2005; 96

Falk B, Lidor R, Lander Y, Lang B.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elite water-polo players: a 2-year follow-up study. J Sport Sci, 2004; 22, 347-355

Gerard ES, Caiozzo VJ, Rubin BD, Prietto CA, Davidson DM. Skeletal muscle profiles among elite long, middle, and short distance swimmers. Am J Sports Med, 1986; 14: 77-82

Jagomägi G, Jürimäe T.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metrical and flexibility parameters on the results of breaststroke swimming. An thropologischer Anzeiger, 2005; 2: 213-219

Kippenhan BC. Influence of lower extremity joint motion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kick in breaststroke swimming. In J.R. Blackwell & R.H. Sanders (eds.), Proceedings of swim sessions: XIX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2001; 48-52. San Francisco, CA: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Kippenhan CB. Lower-extremity joint angles used during the breaststroke whip kick and the influence of flexibilit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kick. ISBS -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rchive, XX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ISSN 1999-4168.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University of Konstanz 2002; 31-34

Leblanc H, Seifert L, Chollet D. Arm–leg coordination in recreational and competitive breaststroke swimmers.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09; 12: 352–356

Maglisho EW. Swimming fastest. Human Kinetics. Leeds. 2003; 229

Mason BR, Patton SG, Newton AP. Propulsion in breaststroke swimming. In W.E. Morriso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V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 1989; 257-267. Melbourne, Australia: Foot scra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theson E, Hwang Y, Romack J, Whiting W, Vrongistions K. A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breaststroke kick. Portuguese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2011; 11: Suppl. 2

Platanou T. On-water and dry land vertical jump in water polo players. J Sports Med Phys Fit, 2005; 45: 26-31

Schleihauf R. Kinematic Analysis Software (Version 5.91) Biomechanics Software: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2006 Vorontsov AR., Rumyantsev VA. Resistive forces in swimming. In: Zatsiorsky V.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Sports Medicine. Blackwell Science Ltd. London. 2000; 224

Yeater RA, Martin RB, White MK, Gilson KH. Tethered swimming forces in the crawl, breast and back strok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80; 14: 527-5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