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亚伟|三观、信仰与规则
我曾问一位律师朋友,当下这场冲突焦点在哪里?朋友不假思索地认为是价值观之争。这种“政治正确”的认知在中国很普遍。但缺乏常识。
人类社会是个世俗社会,人们相互交往不是为了互换信仰,不是为了扩张传播价值观;而是为了获得利益,更多的利益,更久远的利益。即便有时似乎打着某种别的旗号联络感情,但最终目标无一不是落脚在谋取自身利益上。
在现实关系中参与市场活动,交换获取自己的利益,换来保障自己生活,以及改善提高生活品质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凭借的不是你的价值追求或者什么信仰,而是承认和接受并遵守市场规则,遵奉各自的承诺。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可能完全统一同一,唯有基于个人世俗权利而派生出来的普世普适的游戏规则,能够帮助人们超越三观和信仰的分歧,互助合作,分享各自拥有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成果。
如果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大家都承认并承诺遵循的规则,和由此建立起来并运作正常的信用体系,这种超越国界的大型游戏怎么维持下去?
在这个三观不合、信仰各异,也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的世界上,人们如何共处?唯有守规则,讲信用,顾及他人的感受。
许多人似乎忽略了一个实质性要点——当下的冲突,是遵守还是破坏规则之争,而非价值观之争;是文野之争,而非意识形态之争。
从规则意识出发,世界上的冲突才可能有解。强调三观强调信仰,除了强化各自立场,激化冲突,与解决实际问题并无裨益。
当然,你可以说,价值观里边也包含着规则。但是你需要事先想明白你来到谈判桌前,来到市场上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就是为了争个输赢,我无话可说;如果是为了获取你需要的东西,你就必须找到与对方沟通的渠道。
强调规则的价值内涵并不能缓解冲突,恰恰是激化了分歧,加重了冲突。
人们正是意识到人性不可改变,意识到在真理和价值观选择,以及意识形态上,人类社会永远做不到统一同一,这方面的冲突和撕裂也许永远不能弥合,于是:
一,早早地划分了为公域与私域;
二,并且明确了精神生活、价值观,信仰问题,属于个人自由选择的范畴,属于私域,禁止任何人任何组织包括国家,直接进行干涉;
三,同时借宗教改革之机,形成了两个共识性原则,一方面承认信仰自由;另一方面宗教和世俗权力实行分离,在它们在各自的范围内分立而治。
毕竟只有一个地球,尽管大家对真理的认知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但都得生活在这里。过去曾企图通过战争解决。现在发现了市场,有了新的可能性。在冲突中生活,承认并面对它,共和相处,这是一种新常态。
这种新常态,需要一种超越性的智慧——人们只能寻求、发现和接受基于人性里趋利避害倾向驱动的,一种在市场利益博弈中逐渐形成的自发秩序,一种基于个人权利的信用制度。
人们发现,这种市场秩序,能够超越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适性或曰普世性游戏规则。
承认并接受遵循这种秩序这种普世规则,还是无视它,甚至破坏它——这就是当下必须直面,绕不过去的选择。
一个常识是:作为后来者,参加别人早已经开始的某种游戏,需要一个前提:承认和遵守这个游戏的规则。 |
|